在臺北萬華區戶政事務所,大陸新娘陳小敏一進門,志工黃阿婆便上前熱情招呼: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?”一問明事項,黃阿婆就立馬去取號並雙手遞給陳小敏。“還需要幾道程序,要交這些材料。”黃阿婆指著手上的單子,細細交代。陳小敏向記者感慨地說:“真的很不好意思,她們比我年長,還這麼熱心地為我服務,好感動啊!”
 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臺灣,退休老人們,只要身體健康,行動方便,都不樂意“窩”在家裡,而喜歡“拋頭露面”當起志工。他們用大愛、熱心、專業,溫暖著寶島的每一個角落。
  截至2012年底,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已占總人口的11.15%,預估到2025年老年人比例將達20%。老年人有豐富的經驗和閱歷,很多人退休後身體仍然硬朗,是寶貴的人力資源。
  已逾花甲之年的王阿姨從教師崗位退休後,就經常來到臺北關渡自然公園當環保講解員。在螃蟹DIY課上,王阿姨端起一盤小樹枝分發給孩子們,開始邊講解邊示範。只見王阿姨拿起剪刀,分剪出大小樹枝,不一會兒就拼出一隻活靈活現的螃蟹。“哪位小朋友知道螃蟹生活在哪兒?”接下來的問答,便是王阿姨講解濕地保護知識的生動一課了。
  也許像王阿姨這樣的志工沒有解說員那麼專業,但他們能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與體驗,讓每一次解說生動有趣。在臺北孔廟、臺北故宮等知名景點,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老年解說員,用他們的熱心和耐心,讓文物重新“活”了過來,也讓參觀者如痴如醉。“當志工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,因為可以不斷學習。”當了10多年志工的臺北市文獻會史跡解說員何良正這樣詮釋工作的意義。
  老年志工的身影,不只在景點、辦事大廳,在臺北的各大醫院也能常常見到。據臺北聯合醫院社工課人士介紹,該院現有的1500多名志工中,退休人士超過兩成。這些老人很多學有專攻,甚至是醫療專業人士。經過訓練後,不論是做櫃臺咨詢或是就診引導,都受到各方贊許。
  也許那些花甲、古稀老人“出道”當志工不稀奇,而被臺灣媒體譽為“臺灣最年長志工”的鄧有才更令人動容。
  鄧有才老人從20歲時就考入臺灣鐵路公司當練習生。65歲退休後,鄧有才仍風雨無阻地在臺鐵月臺幫忙剪票、打掃衛生、回收垃圾,被譽為花蓮火車站的“活招牌”。鄧有才老人直到94歲去世前夕還在火車站勤懇工作。
  “旅客將生命交給我們,我們要將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。”鄧有才終生踐行著自己的信念。這位充滿愛心與活力的老人,同時還兼任醫院、環保團體的志工,總服務時數超過7000小時。
  “擔任志工,不僅能為他人提供幫助,更為自己找到快樂。”許多老年志工這樣想。在宜蘭縣的礁溪鄉,有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環保志工中隊,其中好幾位成員都已年逾古稀。考慮到安全因素,當地鄉公所讓年滿75歲的志工“退休”,但幾位老人卻表示寧願“退而不休”。
  “當志工也是一種運動。”老人們說,清晨到公園拔草、清理環境,或清掃街道,都是很好的運動,而且又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,有說有笑,日子過得充實愉快,比獨自悶在家裡好。
  社區志工徐淑珍每天到社區,負責給居民量血壓,給大家看病治療;環保志工陳老先生九年如一日,拉著自己做的環保回收車在社區撿垃圾;150位老人組成的老年志工團,每天上網去堵截、舉報黃色網頁,為的是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……
  “施比受更有福!”許多老年志工這樣說。對此,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說:“現代人容易怨恨、憤怒,但感恩並不容易,這需要練習,做志工就是非常好的練習。在為弱者的服務中,會越來越感恩那些弱勢者——他們以自己的苦難,提供了我們為之服務的機會,給了我們修心的機會。”
  黃俊傑認為,培養並保持感恩的心,非常難得,臺灣真正的力量是民眾的同情心、慈悲心、感恩心,志工無疑是臺灣民間最令人動容的一道“彩虹”。
  本報記者李向娟 文/圖
  (原標題:“晚霞”中的那一抹亮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90yavo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